在豐田生產方式中,對于生產效率是這樣定義的,單位時間的產出。很多人對于這一定義往往會產生一個誤區(qū),認為單位時間內的產出越多越好,其實不然。例如,客戶需求為每天100件產品,此時10人每天生產120件產品,其中多出來的20件產品不能算作真正的效率,而是“表面效率”,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表面效率,就會掉入“表面效率陷阱”,從而衍生出諸多的浪費。而如果我們通過改善,實現(xiàn)8人在一天能夠生產100件產品,減少2人,這才是生產效率的真實提升,被稱作真正效率。那么這兩者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又會各自產生什么樣的結果,下面筆者跟大家做詳細的分析。
第一種情況
客戶需求為每天100件產品,此時10人每天生產120件產品。看似比實際需求多產出了20%的產品,因此我們有些員工還沾沾自喜,自認為為公司創(chuàng)造了超出公司要求的業(yè)績。有時甚至是公司管理者,也認為這是比較好的做法,甚至在有的場合,例如晨會上,對相關作業(yè)者進行表揚,給予超產激勵。這樣就給員工傳遞了一個信息,認為只要拼命的生產,哪怕現(xiàn)場堆滿了庫存,也認為這樣做是對的。殊不知,這樣做其實是充滿風險的。
究竟有哪些風險呢?
第一,如果我們只顧拼命地生產,而忽視客戶需求的話,一旦客戶取消某些訂單,將導致我們生產出來的多余產品銷售不出去,從而積壓在倉庫,進而導致資金鏈緊張的局面。
第二,即使客戶沒有取消訂單,但是后續(xù)的需求減少了很多。那么公司會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局面,發(fā)現(xiàn)現(xiàn)場的作業(yè)人員過多了,或者是員工上班時間比以前少很多,沒有了加班,導致員工抱怨,從而出現(xiàn)員工成批離職的情況。而一旦到了市場行情轉好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沒有作業(yè)人員可用,又要急著去招聘人員,即使招到了作業(yè)人員,還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培養(yǎng)這些員工,可謂得不償失。
第三,追求表面效率會讓員工只顧產量而忽視產品質量,這并不能全怪員工,主要還是管理的導向問題,一味地追求超產帶來的忽略質量。
第二種情況
客戶需求為每天100件產品,通過改善,實現(xiàn)8人在一天能夠生產100件產品,這才是真正的效率提升。這樣做有哪些好處呢?
首先,通過改善實現(xiàn)了8個人完成10個人的作業(yè),可以節(jié)省人力,提升人效。節(jié)省下來的2人可以支援其他產線或其他部門,給公司招聘減輕壓力。
其次,通過改善提升了現(xiàn)場的交付能力,即使客戶端發(fā)生了訂單的變化,也能夠更加從容的應對,不會過多地增加庫存,減緩公司的經營壓力。
既然已經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效率提升,那么我們要怎么做才能提升效率呢?下面給大家分享幾種常見的操作手法。
首先,可以對生產線的整體生產能力做評估,然后識別瓶頸工序,通過線平衡改善生產線的生產不均衡的情況;
其次,可以通過對設備的生產負荷及計劃的安排來平衡各個設備上的生產,使得各個設備的生產盡量均衡;
接著,還可以通過拉動生產,根據(jù)后道工序的需要組織生產,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庫存;另外,還可以通過建立物料超市的方式來配合瓶頸工序組織生產,從而使生產順暢,減少工序間的在制品。
以上是常見的提升效率的手段?,F(xiàn)場是相對復雜的,要想掌握現(xiàn)場的第一手信息,做到及時改善及正確改善,得做好三現(xiàn)主義,只有真正融入現(xiàn)場,扎根現(xiàn)場,才能做好改善。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yōu)制咨詢樊華明先生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