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過程就是將組織從無序的狀態(tài)改變到有序的狀態(tài),將組織面臨的不確定性變得更確定,從無序到有序,從不確定到確定都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班組建設咨詢活動中,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功能,其本質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手段。
作為一位管理者,每天要面對不同的事情和不同的人,而管理者每天要做的,就是處理每天面臨的人和事的問題。各個層級的管理者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決其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雖然不同層級管理者解決問題的層次不同,但在管理者是要解決現實問題這一根本點上是相同的。
先來看一個啟發(fā)小故事:管理之父泰勒,年輕時在伯利恒鋼廠工作期間,注意到工廠的搬運工作的效率存在問題,于是下定決心改善。工廠里大概有600名工人從事礦石和各種其他原材料的搬運處理工作。泰勒下決心改善搬運的效率問題,于是泰勒首先開始琢磨鏟煤的圓鍬的大小,每鍬鏟多重的材料,工人最不容易覺得疲倦,可以讓作業(yè)效率最高。于是泰勒選出兩名作業(yè)員,改變圓鍬的大小進行試驗,仔細觀察并記錄每一天不同圓鍬工具下的工作效率。結果發(fā)現每鍬38磅的圓鍬可以運送5萬磅,每鍬鏟34磅時每天能運送6萬磅,這樣減少每一鍬的重量時,總的工作量反而有明顯改善。發(fā)現這一現象后,經過多次對比試驗,發(fā)現每鍬重量21-22磅時,一天的總作業(yè)量是最高的。于是他改進圓鍬大小,使其每次鏟煤重量控制在21磅左右,并且將600名作業(yè)員進行了合理的分配,按計劃作業(yè)。將每噸原材料的成本從0.072美元降低至0.033美元,降低了50%以上。泰勒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要解決問題,管理者要具備哪些基本的態(tài)度和意識呢?
而現實中,我們卻可以看到很多管理者并不是主動解決問題,有的人雖然知道問題存在,但在等待指令,或者逃避問題,或者面對問題不知如何下手躊躇不前。而被認為是受領導賞識獨擋一面的管理者,一定是解決問題的高手。我們來看一下看,班組建設咨詢活動中優(yōu)秀的能解決問題的管理者應具備哪些基本的態(tài)度和意識?
1. 達成目標的意愿
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的態(tài)度之一就是應有達成目標的強烈意愿。但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計劃趕不上變化”,真是遇到意外還是說只是借口?但有多少人又只是在“上傳下達”,只是個占著坑的蘿卜呢?如果進過嚴格的自我審視,有相當部分的管理者在第一條就會敗下陣來。管理的目的在于達成組織的目的與目標,因此管理者必須具有強烈的達成目標的意愿。如果泰勒沒有改善的目標及意愿是不可能履歷試驗成功的。
2. 打破現狀的決心
外部的環(huán)境日新月異,維持現狀就是退步,過去最優(yōu)的做法今天有可能成為我們成功的障礙,所以優(yōu)秀的管理者一定不會對現狀滿足總是在尋找改進和突破。
3. 效率意識
投入較少的經營資源產生更大的成果,管理者必須具備這種效率意識。
4. 科學的方法
不要獨斷不要自以為是應當以事實作為依據,進行全面的管理對于事實應該虛心的接受,從檢討反思中找到合理的方法,并且不斷地優(yōu)化我們的方法。
5. 全面的判斷
管理者是組織的決策者,應該全面廣泛的收集信息,并且做出實事求是的判斷,而不是想當然的拍腦袋。我認為我的經驗是,那么這些莽撞的這個判斷的往往是帶來錯誤的決策和給組織帶來損失。
6. 有意識的管理
為了推動良好的管理要,隨時地想到自己作為管理者的職責,想到應該以前面的五項原則來要求自己,而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工作人員對目標的漠不關心,對問題聽之任之。真正做到用科學的方法,做出全面的判斷,進行有意識的管理。
要想真正成為受領導賞識能獨擋一面的管理者,一定具備解決問題的思維。而除了班組建設咨詢活動以外,以上六條可以讓大家先反思不足,并隨著學習的深入,真正踐行起來。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yōu)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